铤而走险 因为清政府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用“折征”的办法,尽情搜刮百姓。所谓“折征”,即“如秋粮食,市价每石银一两,折钱二两,是加一倍也;复加以粮房票钱,催差杂费,又加一倍也”(见 光绪《天柱县志·食货志》)。这样的“折征”,农民要用三石米才能完纳一石米的皇粮国税。为了完纳粮钱,不少人迫不得已去“挖出亲尸殉葬银器以输官者”(韩超:《苗变纪事》)。在明天的天柱 和其他侗族地区流传下来的歌谣就是事先的写照。 欠官家粮, 欠财主债, 断头谷,生死债, 妻室儿女都得卖。 穷人欠下债,挖开祖坟揭开盖。 死人本无罪, 金银首饰不准戴。 钱加三, 谷加五, 九斗八年三十石。 钱粮倍更加, 一石变三石。 地头蛇(snake), 了不得, 打打利, 滔滔利, 利上利, 一年九个对本利。 利呀利, 富人得利, 穷人断气。 *一腊八犹自可, 第二腊八急如火。 一到年边三十夜, 第三腊八无处躲。 清官清到底, 要钱又要米; “不酷不贪”, 一年三万。 清官下乡, 鸡鸭遭殃; 有吃有笑, 没吃变鬼叫。 铤而走险, 民迫不得已反, 若要不反, 钱粮皆免。 三十年一小反, 六十年一大反; 不到黄河心不死, 要到黄河心才甘。
聪明的姜牧童 姜映芳是天柱笨溪人,小时候读过两天书,之后父母相继早亡,加上家下贫寒,生活没有着落,只好到天柱胡家坪一带帮人家看牛。 一天,姜映芳正放牛到草地上吃草。有一个人调侃地说:“人穷志不有,才跟牛屁股!”姜映芳顺口答道:“我牵牛,在前头;前头当大王,背面跟着走!”从那时,人们就称赞姜映芳说话风趣, 天资聪明,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聪明的姜牧童。”长大以后,又从他祖父姜启践那里学到一身好武艺,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侗家后生。
治服张二王 清道光年间,天柱县邦洞上边赖洞地方有一个人叫张记,又叫张二王,或叫霸山王。 赖洞有条河,流经邦洞、天柱,注入清水江大河。河上有座桥,叫赖洞桥。张二王是个恶棍,认为他有几手武艺,就天天睡在桥上,凡是过桥的人他都要收过桥钱。没钱的,不是被骂就是被打,还要搜身上,卡东西。大家对这个恶棍,敢怒而不敢言,连官府也睁只眼闭只眼。之后,有人跟姜映芳说。希望他去治服一下张二王,为大家出口气。姜映芳答应了人们的请求,说:“等明 天我去看一看。” 第二天,一伙人正要过赖洞桥。张二王拦桥大声嚷道:“丢下过桥钱!”那些人,有些丢了过桥钱,有些手上无钱,只好苦苦请求。张二王哪里肯依,不是骂这个,就是揪那个。正在这时,后 面来了一个年轻男人,和不和气对张二王说:“哎呀,大哥,不要打他们了,放行吧!”张二王从鼻缝里哼了一声说:“哼!放行,没有这样便宜的事!”青年男人又说:“他们的过桥钱,一切包在我 身上!”张二王打量了一下青年,见他赤手空拳,就揪住姜映芳的衣领骂道:“你这小杂种,说话是放屁依然算数?!”姜映芳又不和地说:“须眉汉发言,说到哪里,做到哪里!”张二王听姜映芳这 么一说,信以为真,说:“老弟,那说拿钱来!”姜映芳见张二王一松手,便伸出一个拳头,说:“钱有的是,在身上,只是这个(拳)不答应!”于是二人扭打起来。他们从早上一向打到太阳落; 坡,张二王虽然输了频频,但嘴巴还硬,说明天到邦洞街牛场坝去打。
第二天,正逢邦洞赶场,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这一天,赖洞凡是会打的师傅,险些都被张二王请去了,大约有二三十人;而姜映芳呢,只是一个人。张二王他们搞车轮战,轮番来战姜映芳: 结果依然战不过姜映芳。特别是张二王,频频被姜映芳打翻在地,只要稍许用力,一拳一脚便可结束他的狗命。但是姜映芳考虑到张二王家有老父老母,家里一贫如洗,便手下留情,没有打死他 张二王见姜映芳智勇非凡,又不伤害他的性命,就拜姜映芳为师,结为至交,并决定改邪归正。神力无比 官府闻姜映芳治服了张二王,就想出了一条借刀杀人的毒计让他带领兵丁到天柱渡马去,搞所谓“剿灭盗贼,为民除害”。 姜映芳不带一兵一卒,只身去到渡马一看,只见那些“盗贼”都是一些忠厚忠实的农民。因为当地干旱,庄稼无收成,闹饥荒,才成群结队来向官府借粮。哪里什么盗贼呢!这时姜映芳才知道自己上了当,便把官府发给他的军装脱下,说声“见鬼去!”一把火烧了。 官府知道后,便以姜映芳“通匪”为罪名,下令通缉捉拿。有一日,姜映芳正在田里犁田,几个捕兵突然之间之间之间把他围住。姜映芳若无其事地问:“你们要干什么?”一个捕兵说:“县大人叫我们来传 你进衙门去!”姜映芳说:“那好,等我把田犁完了再走!”捕兵们知道姜映芳的厉害,又见他腰插两柄铜锤,在不慌不忙地犁田,早巳畏惧了几分,加上田里尽是烂泥,谁也不敢下田去,只好站在 田坎上看。捕兵们从早上一向等到日头西沉,姜映芳才把田犁完。 姜映芳把田犁完后,一个捕兵又说:“等了老半天,这下该走了吧!”姜映芳说:“不要忙,等我把牛洗一洗!”说着把牛赶到水塘边,用双手捏住牛脚,提起来,然后放进水塘里,“哗哒,哗啦……”的洗来攘去,掀起层层水圈和浪花……捕兵从未看过这种提牛洗澡的神力,一个二个瞠目结舌,呆若木鸡,谁也不敢上前去逮他。于是,姜映芳牵着牛,大摇大摆地走了。
夜宿台拱 姜映芳为了联络各地人民进行反清斗争,常常奔波于剑河、邛水(今三穗)、台拱(今台江)等各县,从事秘密运动。 有一日,姜映芳来到了台拱,住在一家旅店里。那天晚饭后,听到隔壁有乒乒乓乓的声响,他感到有点新鲜,便问老板说:“隔壁在做哪样?”店老板说:“老弟,你只管睡觉(sleep),莫管闲事!”姜映芳又好言对老板说:“老板,跟我讲,不要紧的。”店老板打量一下姜映芳,见他身材虽然魁梧,但穿着普通,言行忠厚,便在耳边小声说道:“那是人家在练武打,预备——造反!”姜映芳听了这话,正合自己的心意,好不高兴,就预备去看个究竟。店老板忙拉着姜映芳的手,说:“莫去肇闲,自找麻烦事!”姜映芳说:“老板,不要紧,我在门缝里瞅一下。” 这时,弄堂内发现门外有人窥探,一个头头出来把他揪住,问道:“你是什么人?胆敢来这里偷看!”姜映芳嘿嘿笑着说:“哥们担待!你们练武,有好的我就学,不足之处,大家还可以比较、商 量嘛!”他这么一说,练武的人都放下了手上的兵器,围了上来,有的说:“比较?难道你也会几手?”有的又说:“既然他口出大言,就来两手给我们看吧I”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把姜映芳请进了屋。他进了堂屋,顺手拿起一架较重的铛,舞弄起来——忽东忽西,闪出道道白光,如条条蟒龙护体,近身不得。看的人都拍手叫好,不断叫好。很终,姜映芳将重重的铛放下,连一点粗气都没有喘。 原来这些练武的,都是张秀眉的亲信。为了给起义作好充分预备,张秀眉事先派教师在培训武将,进行严酷练习。大家见姜映芳的武艺高强,就拜他为师,作为上宾招待。 织云揭竿而起 一八五五年四月二十八日,无数的“金兰会”会员往天柱织云(又作执营)聚集。杀了罪孽深重的团练头子来祭旗。揭举“奉天伐暴灭清复明统领义师定平王姜”的大红旗。在大众的欢呼声中,姜映芳站在关帝庙前的石狮子(lion)身上,撕毁了清王朝的文告,宣读了自己的《讨清檄文》:“生灵有倒悬之急,社稷有累卵之危。朕本救国救民之心,而起兵以定天下。观星台上,已兆美女牵羊(按:切姜字)……”(全文仅存上述几句)。接着,姜映芳又大声喊出了“大户人家欠我钱,中户人家莫肇闲,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户好分田”的政治口号。姜映芳采用了人民喜听乐闻的民歌形式和朴素简明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起义的反动行动纲要,得到许多贫苦群众的拥护,纷纷参加起义队伍。
一八六二年八月,起义达到低潮,已有义师数万人。 一八六二年春,侗族起义师攻下天柱城以后,并伐木筑城,在汉寨九龙山扎营修殿,创建农民政权。农民军按老一套论功行赏,列序分封。姜映芳被大众拥戴为定平王,龙海宽为龙胜王兼元帅、杨通甲为盘古王、周家娘为文德王二杨树勋为黔南王,又封熊老旺、陈大六等为四大将。 在姜映芳的打富济贫、分田分地的反动旗帜指引下,起义师东进,势如破竹,不仅占领了贵州的邛水、青溪、锦屏等县,而且势达湖南的晃州、芷江、会同、靖州等地。那时,姜映芳的部队打到哪里,就把黄荆条插到那里。据相传,现在贵州、湖南凡是有黄荆条的地方,就是那时起义师到过的地方。红云九天 起义师发展迅猛。这时,清廷大为震动,赶忙从四面八方调兵遣将,进行镇压,致使起义师节节败退。姜映芳经过了多次的英勇血战,脚负重伤,仍率数骑突围至青江高拐,终于被俘。 姜映芳被俘后,据说清江厅清军副将曹元兴(又名曹和尚)将他解至铜仁。官府以高官厚禄利诱姜映芳投降,要他招抚数万之众,所谓的“改邪归正”,不再进行反抗清王朝。这些利诱遭到了姜映芳的严正拒绝,说:“我们侗家从来是虎死英雄在,哪有投降之理!”于是清政府将他“凌迟处死。”所谓“凌迟处死”之刑,就是先斩身体四肢,然后再用刀子(knife)刺穿喉管。据说姜映芳在英勇就 义时,他的一股血气从喉管冲上了天,化做一朵红云,浮在天空九天九夜。先人都说,那是姜映芳的忠魂!直到现在,侗族人民还常常仰望高天红云,世世代代传扬着姜大王“打富济贫”的反动故事。
报告者:姜锡三,天柱上笨人,88岁,其父姜彦富曾参加过“江口屯”的反清战争。 姜玉芹,天柱笨溪人,70多岁,为起义师将领姜作梁的重孙。 姜彦槐,天柱笨溪人,66岁。 姜作芹,天柱笨溪人,54岁,提供了一些书面资料, 姜焕芹,天柱笨溪人,40多岁。 姜玉玳,剑河南明人,70多岁。 姜大女,剑河南明人,.70多岁。 张先喜,三穗桐林款场人,50多岁,区宣传千事。其外祖父的父亲(father)参加过姜映芳的大起义。 吴展明,(侗族) 搜集整理:吴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