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故事 > 正文

达家台上的大码头

来源: 新文学网 时间:2021-06-25

年初我给《兰州日报》副刊写《达家台的塬地》时,曾专程到达家台上寻访过大码头,文章发表后我对大码头反而多出了一份牵挂,总觉得大码头的情结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压了我大半年。

秋日的一个午后,天气很好,太阳暖暖地照着。我邀请年近古稀的老师重访大码头。从山下驱车不到20分钟便上了达家台,接着再走了几分钟,很快就到了大码头下。

眼前的大码头,像一面城墙静静地立在蓝天白云下,又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安详地注视着我们的到来,我的心里不禁陡然升起一股敬意。肃立在他的脚下,耳畔仿佛听到他用浑浊、低沉的语调给我们诉说着沧桑往事。

大码头,实际上就是上窄下宽的梯形土台,呈南北走向,其上底宽7.5米,下底宽35米,高6米,纵贯达家台南北约1000多米。从山下的黄河里抽水上山后注入到大码头南端顶部的水槽,然后利用它南高北低的势差让水自流到北端,再从顶部水槽流下来流入到由西向东的主干渠里,很后从主干渠的南北两侧向一条条支流渠分水,灌溉整个台地。

上世纪50年代末,为开垦达家台塬地,家乡人在达家台的西面开始兴修水利、开荒种田。早先修建的水利枢纽叫“尕码头”,1958年开工,到1960年完成,地点属上车村,从台下的湟惠渠向台上提灌浇水。后因尕码头高度不够,水流落差过小,输水距离短,不久废止。

捱过了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困难后,倔强的家乡人决心重修码头。1967年5月,又开始在“尕码头”西修建“大码头”。当时几乎没有农机具,畜力又不多,挖土、运土多用筐抬、肩挑、手推,打夯筑坝。奋战四年,终于修成了大码头,提高了码头高度,增大了水流落差,增加了输水距离。大码头的建成,使“大旱之年无收成,有雨亩产几十斤”的旱地变成了高产的水浇地,所产的粮食在供应粮不足的情况下,帮助解决达川人的吃饭问题。

作为人力工程的大码头,其规模之大在兰州市早年的农田基本建设中都是难得一见的,当年为建设这项工程,几乎倾尽了全公社的人力和物力,一到冬季,全公社五个大队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和各部门的领导、干部都参加到这项工程中来。以后又有下乡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也参加到劳动中来,大家自带干粮,从早到晚、披星戴月劳动在工地上。人们一边取土筑坝,一边把高低不平的荒地平整成可耕地,当大码头修好后,同时也有了大片的良田。

我们从南端的一处缓坡登上大码头,站在顶上极目四望,顿觉视野开阔、心情舒畅。曾被大码头灌溉过的田地里,果园、枣园一个挨着一个,成片的玉米和各样蔬菜呈现出一派实实在在的丰收景象。我在心里默想:大码头几十年守望在这里,如果他心里有知,眼前的景象应该会让他无比的欣慰吧!

如今,大码头的建设者们都渐已老去,有些业已作古。1986年,随着达川电灌站的建成大码头也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了如今的历史遗迹,我们再也听不到当年在这里喊声震天的劳动号子,看不到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但历史的记忆已经永远储存在了大码头高大、绵长躯体里的每一粒土中,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改变达川面貌做出过巨大牺牲的人们。

大码头饱含着达川人改造落后面貌的高度智慧和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已经成为了达川精神的象征之一。作为受惠者,我们应以感恩的心让尘封在大码头伟岸身躯里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在我们和后代的身上继承和发扬。大码头遗址,是非常珍贵的德育教育资源,当地政府应该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宣传,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认识到他巨大的教育价值,并很好地利用起来。

将别大码头时,我们回首仰望,他高大的身躯沐浴在一层红霞当中,显得格外静穆、庄严,似乎在等待人们来重新认识它。

武汉治癫痫大概多少钱
郑州市在哪家治疗癫痫好
哈尔滨哪里治疗癫痫好点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