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汤
冬日里,忽然想起了母亲以前做的汤,顿觉暖意融融。
汤有人叫稀饭,也有人叫作粥,我的概念里,它们的界限不是太明显。记忆中,母亲做的汤大致有甜汤和咸汤两类。甜汤有糊涂、疙瘩汤、米汤、绿豆汤、豇豆汤、南瓜汤还有腊八粥,咸汤有鸡蛋汤、面筋汤、茄汤、咸疙瘩汤、丸子汤、羊肉汤、肚丝汤和小鱼汤等等。
我老家一般把吃晚饭叫喝汤,并称大年初一早上的饭也叫喝汤,想必是多年的习俗了。先说甜汤,童年的冬春天喝糊涂那是主打,老家人喜欢早晚喝棒子面糊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家人常说:“红芋汤、红芋馍,离开红芋不能活”,是当时很鲜明的生活写照。那时,家庭主妇们常常往汤里下点红芋或红萝卜,红芋滚刀切成块,萝卜则砍成段。看吧,金黄金黄的糊涂里再加上或白或红的红芋、萝卜,看着就喜庆。喝糊涂当然少不了咸菜,像酱豆、咸辣萝卜干、豆腐乳之类,冬天早上喝碗热糊涂就咸菜,那也是当年的美味。老家的一个邻居喜欢顺着碗沿转圈喝,哧溜哧溜的,很是滑稽。而我则喜欢把红芋块用筷子戳碎,然后使劲搅与糊涂融为一体,喝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母亲有时也用棒子糁子搅糊涂,香是香,就是吃多了有点拉嗓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喝糊涂多半是掺点好面,全棒子面的很少。据修武的同事讲,当地上年纪的老人喜欢在糊涂里下蔓菁,味道怪怪的,他不爱吃。
疙瘩汤也是常见的,母亲做的疙瘩汤很有特色。成家后我自己也做个疙瘩汤,但总做不好。后来请教母亲,原来搅面时需要饧面一段时间,否则打不出面疙瘩。疙瘩汤养胃,尤其是拉肚子后,喝碗疙瘩汤感觉会好受些。米汤有大米汤和小米汤之分,锅里除了下米,还下点红薯和红萝卜。在修武工作后,发现当地喜好在米汤里下花生豆,老家这样的吃法好像不多。有时候为了图省事,也不搅面,直接煮米做汤。有的地方管不搅面的大米汤叫米茶。夏天喝得多的是绿豆汤,清热祛火。小时候的我一直纳闷,为什么绿豆下到锅里煮沸后却成了红色的。至于豇豆汤,有好多年没有喝过了,来修武这么多年,也没有见过当地人喝豇豆汤,修武的朋友老贾常做薏米汤、黑米汤,且喜欢在汤里下红枣,据他讲,他做的是地道的养生汤,而薏米汤用来除湿。其实,豇豆下锅里熬汤也是蛮不错的,这种汤也有点红,况且豇豆熬过后很面。豇豆除了下汤,还有就是过年揣豆馅做豆馅馍,其他时候吃的不多。南瓜汤一般熬米汤时下锅里,也挂面糊。而腊八粥记忆中母亲做得少,隐隐觉得老家不太看重腊八节,熬腊八粥的风气不太浓厚。
鸡蛋汤比较特殊,这种汤也有甜咸之分,甜汤就是面汤滚开后,将搅碎的鸡蛋液用筷子滗在汤锅里,煮几分钟后起锅。说起鸡蛋汤不由得想起了鸡蛋茶,就是用开水冲鸡蛋液,修武人称鸡蛋水。而一般说鸡蛋汤多是指那种咸鸡蛋汤。老家人吃宴席,很后一道通常是鸡蛋汤,俗称滚蛋汤,这汤一上桌,也就意味着宴席结束了。记得小时候,鸡蛋汤喝得少,除非家里来了客人,才上碗鸡蛋汤,也不是每人一碗,当时条件所限了。
面筋汤估计许多人不陌生,一般夏天喝得多些,我曾经写过关于面筋汤的文章。做面筋汤比较费事,需要洗面筋,现在的年轻人好像做得少,多半不愿意一遍一遍地洗面筋,懒得捯饬着吃。我觉得尽管有些麻烦,但也有生活乐趣。印象中,我小的时候,母亲经常做茄汤,其实做茄汤并不复杂。先将茄子洗净切片,裹点面糊油煎,煎好的茄饼一一盛出来放在盘子里备用。等茄饼煎后,趁油锅炒点八角葱花姜末,接下来往锅里兑水,待水开后将煎好的茄饼下锅里稍微闷一下就可以出锅了。那时,不知何故,我有点挑食的毛病,不吃姜、芫荽,还很不喜欢吃下在锅里的茄子,倒是爱吃煎好的茄饼,真是奇怪了。每次喝茄汤,母亲总是不往我碗里舀茄子。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挑食的毛病也慢慢改了。只是,好久没有吃到母亲做的茄汤了,有点怀念。
咸疙瘩汤也是母亲的拿手的。咸疙瘩汤跟疙瘩汤做法差不多,只不过咸疙瘩汤里的食材内容更丰富些,咸疙瘩汤里除了面疙瘩外,一般还下有菠菜、豆腐、黄豆和粉条,营养均衡,有点类似现在的海鲜疙瘩汤。说真的,在别处还真没喝到过那种咸疙瘩汤。尽管街上有胡辣汤,但,却与咸疙瘩汤的口味不同,比起胡辣汤来,咸疙瘩汤略显清淡些。丸子汤平时很少喝,主要是过年时才能喝到。那是炸丸子主要是绿豆丸子,口感不是太好。丸子汤一般不搅面糊,水开了抓一把丸子丢进砂锅里,煮闷一会儿就行了。等砂锅端上饭桌后再撒点葱花芫荽,滴两滴香油,就可以开吃了。一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砂锅,每人用调羹舀再配着热蒸馍吃,也很过瘾。印象中,感觉用砂锅煮丸子汤很有味道,不过,那种老式的三足带把柄的砂锅不多见了。有时,母亲会在丸子汤里下点粉条白菜,那是我们姊妹几个的很爱,小孩子比较喜欢捞粉条吃。
母亲是老河北沿的山东曹县人,曹县单县一带的山东人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宰只羊喝羊肉汤,尤其是单县羊肉汤非常有名,所以我们家每到年下也少不了做羊肉汤。母亲做羊肉汤的技艺是跟我老舅家学的,小时候去老舅家走亲戚,少不了喝正宗的山东羊肉汤。妗子心直口快,做的羊肉汤也有特点,那就是辣、油大、肥肉多。每次吃饭时人人跟前一大碗冒着热气的羊肉汤,一层红油再加上绿色的芫荽,让人过目不忘。等羊肉汤喝完,嘴唇上往往粘有一层厚厚的羊油。反正我是不太喜欢那种大油又辣肥肉还多的羊肉汤,妹妹也是,每次都是硬着头皮吃完。妗子见我们吃完了还慌着招呼让再去盛,我和妹妹那是死活不同意,推说吃饱啦,真不好意思说不爱吃。后来,母亲对妗子的羊肉汤做法进行了改良,每年过年做羊肉汤时放羊油和辣椒少,肥肉也不多,增加了粉条白菜,所以一家人都喜欢。别的地方的羊肉汤多是白汤,而唯独老舅家和母亲做的是红汤,估计做法不一样罢。我也曾问过羊肉汤的做法,母亲说,关键是搉羊油,这道程序属于“私人订制”,先将干的红辣椒油炸了再与提前炼制好的羊油一起放进石臼里搉碎,然后将搉好的羊油与羊肉一块煮,等煮好舀进瓷盆里备用。等做羊肉汤了,将汤烧开了瓷次盆里舀一勺羊肉放进锅里就成了。出锅后,根据个人喜好再撒点芫荽蒜黄就齐了。说实话,那些年,亲戚朋友没少喝母亲做的羊肉汤,都夸好喝。至于肚丝汤和小鱼汤,母亲不过偶尔做过几次,不是很常喝到。
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粗茶淡饭也养人。虽然那时家里条件不太好,但,一家人吃着母亲做的汤也都暖暖和和、健健康康的,用母亲的话讲“汤汤水水的滋养人”,不怕人笑话,如今我仍然喜欢喝汤,有时候甚至“三碗不过岗”。现在想来,无论母亲做的甜汤或是咸汤,它里面无不饱含那浓浓的家乡味道和烟火气息,让我们难以忘怀。
啊,记忆中儿时的汤,不仅养育了我,而且沉淀为绵绵的乡愁,挥之不去……
2020-11-30
河南癫痫医院羊癫疯遗传北京哪个医院看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