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应该是多姿多彩、肆无忌惮,饱含童趣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狂放不羁,我行我素的;童年,应该是玩累了学、学累了玩,吃饱了睡、睡够了吃,想哭时就哭、想笑时就笑,无拘无束的。也许这才是正常人的童年人生经历,可我觉得这种经历与我不沾边,我的童年是阴暗的、晦涩的、没有阳光与朝气的。
生活中,看到现在的孩子们,每天接触着来自不同领域的各种新生事物,观看着动画片,打着袖珍游戏机,欣赏着精彩电视节目,享受着3D、5D电影的立体效果,心中很是羡慕嫉妒着!
曾无数次脑际掠过一个概念,我是个没有童年的人,更是个没有童年趣事的人,还是个人生被打上标签或烙印的没有童年的人。
曾几何时,细细想想,谁能没有童年,但转念一想,又可以忽略不记,因为太渺茫,存在于脑海中的只是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片段性的瞬间与记忆,不可成痕迹。往往想到此刻,内心会蹦出一句歌词来,“像雾像雨又像风”作为我的童年印记,再形象不过了,这样的阴影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时代。
我能料到,当我说出自己是个没有童年的人,人生是个没有童年的人生时,会被群攻之,会被批驳死,会被说成“为赋新词强说愁”,会被说成想炒作、想吸睛的。不管他人怎么认为,我还是要说,因为我想了太久了。
按常理说,谁的人生没有童年。没有童年,咋会茁壮成长,咋会成为国之栋梁。假若你看到我的小文,别紧张,别误解,用心往下看就好了。因为我知道,谁都不是一蹦三尺高的,谁都不是一口吃成胖子的,只不过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这才是我要说的你心理上困惑的实质与心灵上的共鸣点吧。
我,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大家庭。面对着地薄人多,面对着耕读传家,面对着生活不济、风雨交加,也许穷困的孩子早当家。眼观着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难以为继的困顿境况。只有这些家庭出来的孩子,从记事起,才会有一颗争强好胜之心,默默为自己加油打气,下定决心非迈出这一亩三分地,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然,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孩提时代,我们就学会了懂事、听话、勤快。一心想成为父母的脊梁,他们的依靠,为他们分忧解难。时时处处,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做,尽可能让他们少操点儿心,我们也少受些良心谴责,虽然父母没讲过什么,也没要求我们做什么。
八十年代的我们,个头还没锅台高,我们已经学会了洗衣、做饭、割猪草、放牛羊、喂鸡鸭鹅……,为的是在大人们忙碌的间隙里,为他们分担一些家务、小事,让他们能够歇息片刻,可以有下一步更好的劳作。那时候,有些同龄的孩子,还学会了高难度、技术含量相当高的蒸馍馍、轧面条等,这两种活计,我到现在也不会,也不想去学它,嫌麻烦,嫌费事。
大约是在七岁左右的时候,一天,母亲从田里回来,问我做了什么午饭,我告诉她“稀饭”。母亲说,干一晌活,那么累,喝一碗这汤(玉米汤、面水汤),不耐饥(不顶饥饱),下午坚持不了,咋干活?我一听,自知理亏。那时候,我就会烧稀饭。
母亲将我叫到厨房,看着她拿来了盆子、面粉、一瓢井水,开始拌起面来,我无精打采地站在边上看,但心不在焉,很不以为然。她越是让我学,我越是想打瞌睡,很终我的倔强,让母亲束手无策。我告诉母亲,我真的不想学轧面条,麻烦、繁琐,到处弄得给飘雪花一样、漫天飞舞的。她看我真的很不情愿,也就没为难我,而是口中念念有词,“学个技术,什么时候也不作难,并且卫生健康,安全环保。”
还有一次,在一个午后,母亲在人们歇晌(午休)的空暇里,她利用这个空闲,加班加点为一家人蒸馍馍(馒头)。我站在旁边,小孩子玩性大、瞌睡少,一直在哪里左看看右瞧瞧,上观观下望望的。母亲看我站的不自在,就对我说:“凯,你也可以看看,学学,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馍馍就可以蒸好了。”说心里话,我压根就不喜欢这种劳动,对它不感兴趣,也没兴致。望着母亲将面团挥洒自如地揉来捏去,我只觉得好玩而已。母亲一直不停地揉着说着,我把她的话当了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只是眼巴巴企盼母亲能施舍我一块,挂个鱼钩钓鱼去,或者是将面团捏个小人人儿、小动物什么的,才稀奇,也有趣。这是母亲教给我的第二件技艺,我却没有学,也不想学,更不愿去学,并且也是与母亲的想法有很大分歧的事情。
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能够给他们分担一些事务,感觉是比较高兴的事。但很很高兴的事,那就是在做家务的空闲里,看看父亲收藏的比较金贵的连环画册。父亲太爱那些“玩意”了,因为那是他微薄工资中,除了人情世故、生活开支之外,很大的一项开支了。对于父亲来说,连环画予他用处太大,那年代生活贫困,他的写生、绘画素材,完全寄托在那上面,他惜“画”如命,每一本画册都是他的一个孩子。我们也深受父亲对渴求知识的耳濡目染,好不容易得到一本画册的时候,往往也是废寝忘食、小心翼翼、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再放回原处。只有那个时候,才觉得童年时光是快乐的、是幸福的,但这种时候太短暂,短得可以忽略不记。那时候,农人的孩子像农人一样,没有那么多空闲,有点时间也是想帮大人们忙碌一阵子的,减轻他们点儿负担。
记得刚上小学五年轻的时候,我的几个同班好友,拉我去电子游戏厅打游戏。当时的游戏机,既笨重又落后,它是投个铁牌子的,一块钱买十二个,每个牌子都如一元硬币那么大小的一个金属东西,插进机器里面一个,能打个五、七分钟时间,要想继续玩,就再继续投。好友们送给我好多牌牌,但我不喜欢,更不喜欢这种“哐哐当当”的声音,对这些事物不感兴趣,总觉得是小儿科的东西。回头想想,在当时,我的家庭也不允许我去做这些玩意,我很克制我自己,从一开始就拒之门外,从来没有去碰过这些穿着神秘外衣的东西。
值得再说的是,我从来没看过一部完整的动画片,我对这种片子“不感冒”。八十年代,我们家已经从外地,弄回来了一台14英吋的黑白电视机,同龄的孩子们都喜欢我认为的那些阴阳怪气、叽里呱啦的配音动漫节目,但我内心深处就不喜欢、不爱好,甚至还有烦感情绪与抵触心理,一直到现在而立之年,仍然如此。那个时候,看过很多的也不外乎就那么几种,抗日的、武侠的等,如:《地雷战》、《地道战》、《烈火金钢》、《射雕英雄传》、《绝代双娇》……
童年,在我心理上,有很大的阴影,总觉得那是别人的人生,我的人生不曾走过,那是外面的世界,是别一番的人生体验。对于我,既陌生又遥远,且不可捉摸。
那个年代,没有太多的希冀、企望与期待,更没有太多的心理上与精神上的慰藉与寄托。只是一门心思地想方设法帮助大人做做家务,干一些力所能及、能够为家庭分担一些的活计而已,听到大人们夸奖的话语,看到他们赞赏的眼神,我们才觉得自己有多么大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一直到现在,洗衣、做饭、做人、做事、创业、操心,我都是得心应手;家常便饭、洗刷浆补、铺床叠被,亦是轻车熟路,这也得益于我不同于他人的童年人生经历,以致于很小就被他人称之为少年老成、踏实稳重的人儿。
自小经历了家庭氛围的一番番熏陶,懂事会事,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也成了毕生一种种好的习惯,非常难得,终生受益无穷。不一样的人生,成就的是不一样的你、我、他。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收获多多,收获满满。收获了太多不一样的人生经验,铸成了自己成长路上的人生积淀,不可或缺。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再一次发现童年在自己的人生里程碑上,划过了很渺茫的一页,依然是“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感觉,一种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迷迷濛濛、丝丝缕缕,不成篇章,又似乎独立成章节的存在。
作者简介:刘凯,邓州市青年作家
南昌治疗癫痫病医院西安哪家医院治疗癫痫好治疗癫痫病的药